高盛预警美股“悬崖边的平衡术”:关税阴云、衰退倒计时与散户狂欢下的估值暗战股票配资策略。
高盛近期密集释放的谨慎信号,为持续反弹的美股市场敲响了警钟。在标普500指数距技术性牛市仅一步之遥(4月低点反弹18%)的关键时刻,这家华尔街投行以“关税政策不确定性+衰退高概率+估值泡沫”三重逻辑构建起风险框架,揭示出美股正处于“乐观预期”与“现实压力”的撕裂地带。
一、特朗普关税重启:悬在市场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高盛对美股的首要担忧,源于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“蝴蝶效应”。尽管特朗普政府宣布对“对等关税计划”暂停90天,暂时缓解了市场恐慌,但首席政治经济学家Alec Phillips指出,特朗普关于英美贸易协议的表态已释放明确信号——多国最终将面临比特朗普第一任期更高的关税壁垒。这种政策转向的威胁,正在重塑全球资本对美国市场的风险定价:
• 供应链重构的隐性成本:2024年一季度美股反弹的核心动力,是市场误判“关税动荡已翻篇”。但高盛强调,当前企业财报尚未反映关税冲击后的真实经营环境。以标普500成分股为例,23%的营收依赖海外市场,若汽车、半导体等行业面临25%的关税提升,净利润率可能压缩3-5个百分点。
• 全球资本再配置的连锁反应:美国股市占全球市值比重已达70%的历史峰值,而外国投资者正加速撤离——4月美股非居民净卖出规模达320亿美元,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。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Peter Oppenheimer警告,这种“超配回归”可能引发估值体系重构,类似1990年代日本股市从全球40%权重回落的历史轨迹。
更棘手的是,关税政策与美联储加息周期形成“政策对冲”:特朗普政府若在2025年大选前重启关税,可能推高输入性通胀,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,进一步挤压企业盈利空间。
二、衰退倒计时:硬数据滞后下的“温水煮青蛙”困局
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将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定为45%,这一判断建立在“数据撕裂”的特殊背景下:
• 软数据与硬数据的“时间差陷阱”:3月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63.5(2022年衰退前为59.1),企业资本开支计划收缩12%,但4月非农就业新增25.3万人、失业率维持3.4%的超预期表现,掩盖了经济下行的真实节奏。Hatzius指出,历史上硬数据滞后软数据60-90天,而本次滞后可能更长,因为企业为规避关税提前囤积库存,暂时拉高了制造业PMI。
• 美联储政策滞后的“悬崖效应”:若美联储等待劳动力市场恶化(如失业率升至4.5%)才启动降息,衰退一旦确认,利率可能需要从当前5.25%骤降至3.25%以下,这种“急刹车”将导致企业债违约潮(高收益债利差已从2023年底的350基点扩大至420基点),进而冲击股市估值。
高盛模型显示,若衰退发生且标普500盈利下降10%(历史平均幅度),叠加市盈率从20倍回落至16倍(2008年以来衰退期均值),指数将跌至4600点——较当前点位有18%的下行空间,这与1990年、2001年衰退期的调整幅度相当。
三、散户狂欢:非理性繁荣下的“独木支撑”
当机构投资者(如对冲基金)在3月抛售1200亿美元美股时,散户投资者成为唯一“逆行者”:
• 家庭部门的“储蓄消耗战”:2024年一季度美国家庭股票持仓占金融资产比例升至48%(2020年疫情前为42%),而储蓄率从2022年的9%降至4.1%,接近2008年危机前水平。高盛宏观交易员Bobby Molavi指出,这种“现金搬家”式入场本质上是“预防性投资”——担心通胀侵蚀购买力而被迫加仓,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追涨行为,正在累积“情绪泡沫”。
• 企业回购的“动力衰减”:尽管2023年美股企业回购规模达1.2万亿美元,但高盛发现,2024年一季度回购额同比下降15%,主要因利率高企导致发债成本上升(投资级企业债利率达5.8%,较2022年上升250基点)。当散户接棒成为主力,市场流动性脆弱性显著提升——3月标普500单日波动超2%的交易日达14天,为2020年以来最多。
更危险的传导链在于就业市场:若AI驱动的自动化导致高管层预防性裁员(当前企业招聘计划中AI相关岗位占比已达22%),失业率从4%升至7%,家庭部门可能被迫抛售股票补充现金流,形成“失业-抛售-股价下跌”的负反馈循环。
四、不是“结构性熊市”,但需警惕“阶段性价值重估”
尽管高盛强调当前非1929年或2008年式的“结构性熊市”(无私营部门债务危机与资产泡沫),但三大“估值修正催化剂”正在聚集:
1. 科技巨头的“护城河松动”:微软、谷歌等AI龙头面临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监管重压,苹果因关税可能提升生产成本,FAAMG市值占标普500比重从2023年的25%降至2024年的22%,但仍高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的19%,存在进一步“去权重化”空间。
2. 全球资本的“去美元化”暗涌:金砖国家计划建立新支付体系、沙特扩大人民币结算比例,导致美元外汇储备占比从2000年的73%降至2023年的58%,这可能削弱美股的“安全资产”溢价,推动估值向新兴市场再平衡。
3. 美联储“降息叙事”的反复:市场当前预期2024年12月前降息50基点,但高盛认为若核心PCE维持在3.5%以上,降息可能推迟至2025年Q2,这种预期差将导致美债收益率上行,直接挤压股市风险溢价。
五、十字路口的投资哲学:警惕“镜像谬误”与“数据陷阱”
高盛的警示本质上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:市场正用“2010-2020年低关税+低利率”的历史经验,来定价“2024年高摩擦+高波动”的现实环境。这种“镜像谬误”导致三大认知偏差:
• 忽视“政策不确定性溢价”的重构:2017年特朗普税改时标普500风险溢价为4.2%,当前因关税与大选叠加,该指标已升至5.8%,但市场估值尚未充分反映这一变化。
• 迷信“美联储看跌期权”的有效性:2020年以来的多次市场危机中,美联储通过QE迅速救市,但当前通胀黏性(核心服务通胀仍达6.2%)导致其政策空间收窄,“看跌期权”行权价格显著提高。
• 低估“去全球化”对ROE的长期压制:标普500企业平均海外营收占比40%,在关税壁垒下,这部分收入的利润率可能从15%降至12%,导致整体ROE从18%回落至15%,对应合理估值中枢应下移20%。
结语:在“不可能三角”中寻找锚点
高盛的谨慎并非唱空股票配资策略,而是提醒市场正在经历“三重不可能三角”的考验——增长韧性与政策冲击的平衡、估值泡沫与流动性支撑的博弈、散户热情与机构撤离的对冲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关键在于识别“可逆风险”与“结构性损伤”:关税暂停期的财报季、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、11月大选辩论,将成为验证高盛“4600点压力测试”的关键节点。当市场沉迷于“技术性牛市”的数字游戏时,真正的风险往往隐藏在“最确定”的共识之中——正如2007年无人相信次贷危机,2020年3月前无人预见疫情熔断。美股的下一个十字路口,或许不在远方,而在数据滞后效应逐渐显现的今夏。
广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